什么是“对等关税”?
根据美国政府的定义,“对等关税”指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必须相等。例如,若某国对美国商品征收10%关税,美国也将对其同等征收10%。这一政策由特朗普于2025年2月正式宣布,旨在通过“镜像”他国关税水平,重塑美国贸易规则。但专家指出,其实际操作远比表面复杂。
如何计算“对等”?
美国的计算方式存在争议。根据《纽约时报》披露,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概念扩大化,不仅包括直接关税,还将增值税、补贴、汇率等国内政策纳入考量。例如:
- 欧盟对进口汽车征收10%关税+17%增值税,美国据此可能将汽车进口关税从2.5%直接提升至27%,声称这是“对等回应”。
- 这种做法被批评为“偷换概念”——增值税是消费税而非关税,强行合并计算易引发贸易摩擦。
政策背后的意图与争议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分析,该政策本质是美国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核心目标包括:
1. 缩小贸易逆差:通过提高进口成本抑制外国商品流入;
2. 制造业回流:迫使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美国;
3. 政治筹码:胁迫他国在外交、安全议题上配合美国。
但《国会山报》指出,此举可能适得其反:
- 欧盟、日本等盟友已明确反对,称这是“单边主义”;
- 全球供应链或因关税波动陷入混乱,增加企业成本。
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需警惕
尽管中国对美部分商品关税高于美国对华关税(如中国对美汽车关税25% vs 美国2.5%),但吴心伯认为直接影响较小。原因包括:
- 中国已做好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的准备;
- 美国若全面加征可能冲击其自身消费者。
但需注意,若政策扩大到更多领域(如科技产品),可能间接影响产业链布局。
专家警示:全球贸易规则面临重构
吴心伯强调,对等关税政策暴露了美国对现有WTO体系的不耐烦,可能倒逼各国加速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如RCEP扩展)。普通消费者需关注:
- 进口商品价格波动;
- 全球通胀压力可能上升;
- 企业投资策略转向“近岸生产”。
小编建议:对等关税并非简单“以牙还牙”,而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杠杆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的工具。其效果如何,将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与国际社会对规则的重新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