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15:20:45

8月22号起,去了几天东莞icon、深圳市icon探亲访

摘要
在一段充满家庭记忆与历史痕迹的旅程中,我携带着父亲——一位六十年代银行银元鉴定专家——珍藏的七枚银元及一枚特殊“银元”前往深圳御尚品拍卖行。这些银元,包括宣三、北洋

在一段充满家庭记忆与历史痕迹的旅程中,我携带着父亲——一位六十年代银行银元鉴定专家——珍藏的七枚银元及一枚特殊“银元”前往深圳御尚品拍卖行。这些银元,包括宣三、北洋造34、袁大头以及稀有的双龙寿字币,承载着家族故事与时代印记。然而,拍卖行的鉴定师却以现代技术判定它们为“翻砂”品,这一结论与银元的真实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系列交流与对比中,真相与误解交织,最终揭示了一个关于信任、专业知识与历史见证的深刻故事。

8月22号起,去了几天东莞icon、深圳市icon探亲访

顺便逛8月22号起,去了几天东莞icon、深圳市icon探亲访友。26日上午十点按加我微信某友指引,我带着父亲在1962一1964年间从其工作的中國人民银行湛江市icon徐闻县icon下桥所内库兑换出的七枚银元iconi和一枚外婆八十年代被银元贩子调包留下的26.6克真银假币去御尚品拍卖应征。家父是六十年代银行银元兑换专业人员(依现行话就是在银行工作的银元鉴別真假的专家,师从由单位人总行聘请造银元厂的技术人员全国巡回指导),这七枚银元是家父从银行内库中挑品相好的当传家宝的一部分。其中有两枚宣三、两枚北洋icon造34、两枚袁大头和一枚雷州半岛icon人称之为皇帝奶银(双龙寿字币icon)。这七枚在直径、厚度、重量、边齒和声音等,在规格上都一样,而外婆被调包的那一枚与家父从银行兑藏的银元在规格上完全不一样。在御尚品拍卖行某小姐(微信友)接待了我,带我到她隔壁的什么师鉴別。这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人,我给他一枚皇帝奶银(双龙寿字币)让其看。他先用什么鉴银磁器对银一触,并没有动,又拿扩大镜看一会,说这是翻砂icon的银元,外包银的银元。我不与之争辨,我笑着看着他说:那你再看这几枚?他依葫蘆畫瓢操作后说:这些都是翻砂的银元(这些银元在两年多前让无知的我全己洗去包浆的),我一直笑着,他说你有没有其它鉴别书?或银行证明?。我说没有,六十年代的银行工作人员,没有什么证书,换出来的银元也没有什么银行证明,他们为国家回兑上万枚银元,都没有收过假的,因他们上缴进国库时,还要再鉴别一次,收到假的要自赔并通报批评,很难再有提升的机会。说完我笑着拿出外婆八十年代被银贩子调包留下的真银假币给他,说:你再看看这枚。还是那样看,说:这枚可以。这让我笑着努力忍住说:这枚26.6克,是真銀假幣,其它的才是真币,规格一样,重不超过22.5克。他也称了其它几枚和我说的一样重,他拿那外婆的真銀假幣说:就这枚可以。他们问我可不可出手,我说这枚是真銀假币,留着当对比,我还在网上购几枚假的来对比呢!我虽不懂银元,但我知道手上银元从哪得来的,带着嘲諷的口气说:这些银元在六十年代是上缴国库的银元,你既说它是假的。他说不和你说来历,我鉴別是怎样就说怎样。又说你可以带到某某处鉴别,人家收你100块一枚,你去鉴別吗?我说不鉴別,我相信60多年前银行和在银行工作的银元专业人员,更相信为派出所鉴別银元真假的父亲。接待的那位女人(微信联聯人)问我:你父親还在吗?我告诉她:还在,今年己87岁。这三年,有机会就拿着父亲在银行工作时,从1962至1964年从中国人民银行iconi内库兑出当传家宝的银元,去银元市场或拍卖行应征逛逛,也想试试这些所谓的专家水平,有缘就出手。几乎可以肯定目前的银元市场或拍卖行拍卖应征的银元,其鉴別师主要是以1980年版或1993年版的真银假幣成为当今银元市场的主流,而非是清末民初制造和使用流通的、历史上真正使用的银元,用八、九十年代电腦版的这些具有三、四十年的真銀假币作为代替品,己成为这个行业的共识。这是近三年来我拿著银行收兑的银元走访得出的个人看法。银元市场以至古董行业的衰落,让爱好银元和古董的人不敢涉足这古董行业,民间真品被拒之门外,上不了台面的,正是这些所谓的“专家"搞跨搞烂的。若不是父亲尚在,父親讲解了过去银行向社会兑收银元的流程、鉴别、以及想知的一些过去的工作情况,或许我真信了这些所谓‘银元专家"的话。
声明: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