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素养:理解M2与货币创造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经济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加入经济课程,对于培养未来的理财能力和经济认知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析一个常被误解的概念——M2(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其背后的货币创造机制。我们往往听到人们误以为M2的巨额数值代表着央行过度发行货币,实际上,M2的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循环机制创造的“表观货币”,而非央行直接印刷的现金。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现代银行体系的运作原理,也解释了为何银行存款虽多,但现金提取却受限的现象。通过本文,我们将揭开M2的神秘面纱,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货币观念。
---
这段小编建议旨在精炼地概括了原文的核心观点,即M2的构成及其背后反映的现代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同时强调了普及经济教育的重要性。

真的建议以后初中应该加一门经济课,用来讲解货币知识,因为现在大部分人不懂货币知识,天天把300万亿m2挂在嘴上说央行超发货币,我在头条关于m2的问题解释了无数遍,好多人一听就明白是咋回事,还有一小部分人使劲抬杠。国家公布的m0m1m2这三个指标只有12万亿的m0是现金,是央行印出来的基础货币,其余的280万亿都是银行存款,这个银行存款是说所有的企业储户和个人储户的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数字加起来有280万亿,不是说真的有280万亿的现金堆在银行,银行里连28万亿都没有,因为央行压根就没印,那么这个存款数字是咋来的?其实很简单 假如我手里有十万现金,我把他存到银行,那么我的银行卡上就有一个十万的数字 代表我的存款,在不考虑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银行会把我存到银行的十万现金贷出去,这个钱被消费以后又被其他人存回银行又成了存款,他的银行上又有了个十万的数字代表他的存款,银行接着把上面的动作重复十次,最后能创造出100万的社会负债和100万的银行存款,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并没有印钱,但是社会上的货币却变成了110万(包括10万元的现金和100万的银行存款),这100万的银行存款作为储户的有效存款都会纳入广义货币m2的统计范围,也就是说这100万存款只是这些储户的银行账户上有100万的存款数字,不是说银行里真的堆着100万现金,因为央行压根就没印,这100万的储户存款是商业银行体系把十万元的基础货币反复存贷了十次创造出来的表观货币,不是说央行印了100万现金出来,这100万银行存款伴随的是100万的社会负债,我国的基础货币截止今年三月份六月份只有35万亿,其中12万亿在市场上叫m0,还有23万亿锁死在央行叫存款准备金。也就是b=c+r这个公式的由来,这12万亿的m0加上280多万亿的银行存款共同构成300万亿的m2,也就是说广义货币的绝大部分是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创造出来的表观货币,不是央行在超发货币。这280万亿对应的现金只有那23万亿的存款准备金,二者相差11倍,所以这就是为啥银行存款这么多但是去银行取现这么难的原因,银行害怕挤兑就是这个原因。这280万亿的存款其中有约160万亿的居民存款 还有100来万亿是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也就是说这280万亿本来就在全国14亿公民和1.17亿家企业的银行账户上,而不是在银行,这些存款都可以通过转账 扫码 刷卡等电子支付的方式来完成交易和消费,无论是企业支付货款买材料发工资还是老百姓买房买车买煎饼,都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在变动,不需要你非得去银行换成现金才能花,所以整个社会对于现金的需求越来越小,所以现代的国家货币供应主要靠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而不是靠央行印钞,这就是为啥m2一直大涨而m0几乎不动的原因,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类似于人和人次的关系,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人次依然会涨。好多人不理解,为啥国内广义货币这么多 而国内负债也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些广义货币是通过负债衍生出来的,不是央行印出来的。银行不断的吸储不断地放贷 再吸储再放贷,巨量的社会负债和银行存款就这样相互创造推进。整个社会的借贷超前消费才是m2大涨的主要原因。想知道央行货币发行量到底是多少,要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看广义货币m2。
声明: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