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13:57:35

五代机中的顶流,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为何只用174亿就被收购了

摘要
【开篇概览:成飞集团的资本智慧与军工企业的新篇章】
在军事科技领域,中国成飞集团以其卓越的五代机制造能力而闻名,尤其是歼-20战斗机的诞生,彰显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技术领先地

【开篇概览:成飞集团的资本智慧与军工企业的新篇章】
在军事科技领域,中国成飞集团以其卓越的五代机制造能力而闻名,尤其是歼-20战斗机的诞生,彰显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技术领先地位。然而,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商业决策——成飞集团以174亿元的价格被中航电测收购,引发了广泛关注。但这并非简单的收购事件,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旨在为成飞集团注入急需的研发资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不同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盈利模式,中国的军工企业如成飞,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进行研发,利润空间有限。面对持续高投入的需求,成飞选择了借壳上市这一路径,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资本支持,还成功提升了市场地位,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与中航电测的合作,成飞集团不仅保留了实际控制权,还实现了资金的高效利用,聚焦于歼-20的改进和其他前沿项目的研发。
此次“聪明之举”不仅是成飞集团的胜利,也为中国军工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在严格监管环境下,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军工企业同样能够激发内在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飞的故事,或许将开启中国军工企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五代机中的顶流,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为何只用174亿就被收购了

五代机中的顶流,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为何只用174亿就被收购了

五代机制造商的逆袭 - 成飞集团被收购启示录

一个令人惊讶的收购案

你听说过成飞集团被中航电测以174亿元的价格收购吗?这听起来简直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故事。成飞集团可是我国顶级的军工企业,生产出了像歼-20这样的顶级战斗机,怎么会被一家不太出名的公司以这么低的价格收购呢?

刚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看完了这件事的详细报道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精彩的"逆袭"故事。成飞集团并非被动接受收购,而是主动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急需的研发资金。这其中可是蕴含了不少精彩的内幕呢!

军工企业的"生存之道"

我国的军工企业和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可是有着天壤之别。在美国,军工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定价权从政府那里赚取丰厚利润。但在我们这里,军工企业都是隶属于国家的,只能依赖政府的拨款来进行研发。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顶尖的军工企业,像成飞这样的,每年能挣到的利润也是微不足道的。仅凭自身积累是很难支撑持续的研发投入的。于是,借壳上市这种方式就成了军工企业的一种"生存之道"。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投资者资金,还可以提升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没准哪天,当这些军工巨头真的上市了,它们的市值会超出你的想象!

成飞的"聪明之举"

我们看看成飞是如何运作这个"聪明"的收购计划的。

首先,借助中航电测这家公司,成飞得以以174亿元的价格进行了壳资源的注入。这个价格听起来确实不高,但核心在于,成飞在整个交易中保持了实际控制权。交易完成后,成飞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3.8%一下子飙升到了89.8%!

也就是说,成飞实现了借力发展,而不是被收购。这笔钱主要用于支持成飞未来的技术升级和新项目研发,比如歼-20的持续改进,以及新型客机的开发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收购无疑是成飞的一次"逆袭"。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资本市场的力量,为自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启示与前景

这起收购案给我们几点重要的启示:

我国军工企业必须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不能只被动地靠政府拨款生存。

像成飞这样的军工巨头,要学会自主创新,主动寻找发展机遇,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

未来,随着更多军工企业开始尝试"借壳上市"等新模式,我国的军工产业链有望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总之,成飞集团的这次"逆袭"无疑为我国军工产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路径。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军工奇迹"在未来相继涌现!

军工大佬的"借壳登陆"之路

成飞集团的这次"逆袭",无疑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毕竟,作为我国军工巨擘,成飞的决策无疑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有更多的军工"大佬"纷纷"借壳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力量来实现更大的发展。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比如,像沈飞这样曾经落后于成飞的军工企业,也许会效仿成飞的做法,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自身的"逆袭"。毕竟,国家有限的军工投入,使得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不仅如此,这种"借壳"模式还可能带来行业的整合。一些实力较弱的军工企业,也许会被更强大的玩家所收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无疑会促进我国军工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当然,这种"逆袭"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军工企业毕竟涉及国家安全等敏感领域,如何在保密性和透明度之间寻求平衡,将是一大挑战。

但只要这些企业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相信他们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军工巨头"。

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军工大佬们能够推出更多令世界瞩目的尖端武器和先进装备,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热门新闻
热门百科
回顶部